- 什么是 Transformer
《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》是一篇 Google 提出的将 Attention 思想发挥到极致的论文。这篇论文中提出一个全新的模型,叫 Transformer,抛弃了以往深度学习任务里面使用到的 CNN 和 RNN。目前大热的 Bert 就是基于 Transformer 构建的,这个模型广泛应用于 NLP 领域,例如机器翻译,问答系统,文本摘要和语音识别等等方向。
- Transformer 结构
2.1 总体结构
Transformer 的结构和 Attention 模型一样,Transformer 模型中也采用了 encoer-decoder 架构。但其结构相比于 Attention 更加复杂,论文中 encoder 层由 6 个 encoder 堆叠在一起,decoder 层也一样。
不了解 Attention 模型的,可以回顾之前的文章:Attention
每一个 encoder 和 decoder 的内部结构如下图:
- encoder,包含两层,一个 self-attention 层和一个前馈神经网络,self-attention 能帮助当前节点不仅仅只关注当前的词,从而能获取到上下文的语义。
- decoder 也包含 encoder 提到的两层网络,但是在这两层中间还有一层 attention 层,帮助当前节点获取到当前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。
2.2 Encoder 层结构
首先,模型需要对输入的数据进行一个 embedding 操作,也可以理解为类似 w2c 的操作,enmbedding 结束之后,输入到 encoder 层,self-attention 处理完数据后把数据送给前馈神经网络,前馈神经网络的计算可以并行,得到的输出会输入到下一个 encoder。
2.2.1 Positional Encoding
transformer 模型中缺少一种解释输入序列中单词顺序的方法,它跟序列模型还不不一样。为了处理这个问题,transformer 给 encoder 层和 decoder 层的输入添加了一个额外的向量 Positional Encoding,维度和 embedding 的维度一样,这个向量采用了一种很独特的方法来让模型学习到这个值,这个向量能决定当前词的位置,或者说在一个句子中不同的词之间的距离。这个位置向量的具体计算方法有很多种,论文中的计算方法如下:
%3Dsin(%5Cfrac%7Bpos%7D%7B10000%5E%7B%5Cfrac%7B2i%7D%7Bd%7Bmodel%7D%7D%7D%7D)>)%3Dcos(%5Cfrac%7Bpos%7D%7B10000%5E%7B%5Cfrac%7B2i%7D%7Bd%7Bmodel%7D%7D%7D%7D)>)
其中 pos 是指当前词在句子中的位置,i 是指向量中每个值的 index,可以看出,在偶数位置,使用正弦编码,在奇数位置,使用余弦编码。
最后把这个 Positional Encoding 与 embedding 的值相加,作为输入送到下一层。
2.2.2 Self-Attention
接下来我们详细看一下 self-attention,其思想和 attention 类似,但是 self-attention 是 Transformer 用来将其他相关单词的 “理解” 转换成我们正在处理的单词的一种思路,我们看个例子:
The animal didn’t cross the street because it was too tired
这里的 it 到底代表的是 animal 还是 street 呢,对于我们来说能很简单的判断出来,但是对于机器来说,是很难判断的,self-attention 就能够让机器把 it 和 animal 联系起来,接下来我们看下详细的处理过程。
首先,self-attention 会计算出三个新的向量,在论文中,向量的维度是 512 维,我们把这三个向量分别称为 Query、Key、Value,这三个向量是用 embedding 向量与一个矩阵相乘得到的结果,这个矩阵是随机初始化的,维度为(64,512)注意第二个维度需要和 embedding 的维度一样,其值在 BP 的过程中会一直进行更新,得到的这三个向量的维度是 64。
计算 self-attention 的分数值,该分数值决定了当我们在某个位置 encode 一个词时,对输入句子的其他部分的关注程度。这个分数值的计算方法是 Query 与 Key 做点成,以下图为例,首先我们需要针对 Thinking 这个词,计算出其他词对于该词的一个分数值,首先是针对于自己本身即 q1·k1,然后是针对于第二个词即 q1·k2。
接下来,把点成的结果除以一个常数,这里我们除以 8,这个值一般是采用上文提到的矩阵的第一个维度的开方即 64 的开方 8,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他的值,然后把得到的结果做一个 softmax 的计算。得到的结果即是每个词对于当前位置的词的相关性大小,当然,当前位置的词相关性肯定会会很大。
下一步就是把 Value 和 softmax 得到的值进行相乘,并相加,得到的结果即是 self-attetion 在当前节点的值。
在实际的应用场景,为了提高计算速度,我们采用的是矩阵的方式,直接计算出 Query, Key, Value 的矩阵,然后把 embedding 的值与三个矩阵直接相乘,把得到的新矩阵 Q 与 K 相乘,乘以一个常数,做 softmax 操作,最后乘上 V 矩阵。
这种通过 query 和 key 的相似性程度来确定 value 的权重分布的方法被称为 scaled dot-product attention。
2.2.3 Multi-Headed Attention
这篇论文更牛逼的地方是给 self-attention 加入了另外一个机制,被称为 “multi-headed” attention,该机制理解起来很简单,就是说不仅仅只初始化一组 Q、K、V 的矩阵,而是初始化多组,tranformer 是使用了 8 组,所以最后得到的结果是 8 个矩阵。
2.2.4 Layer normalization
在 transformer 中,每一个子层(self-attetion,Feed Forward Neural Network)之后都会接一个残缺模块,并且有一个 Layer normalization。
Normalization 有很多种,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,那就是把输入转化成均值为 0 方差为 1 的数据。我们在把数据送入激活函数之前进行 normalization(归一化),因为我们不希望输入数据落在激活函数的饱和区。
Batch Normalization
BN 的主要思想就是:在每一层的每一批数据上进行归一化。我们可能会对输入数据进行归一化,但是经过该网络层的作用后,我们的数据已经不再是归一化的了。随着这种情况的发展,数据的偏差越来越大,我的反向传播需要考虑到这些大的偏差,这就迫使我们只能使用较小的学习率来防止梯度消失或者梯度爆炸。BN 的具体做法就是对每一小批数据,在批这个方向上做归一化。
Layer normalization
它也是归一化数据的一种方式,不过 LN 是在每一个样本上计算均值和方差,而不是 BN 那种在批方向计算均值和方差!公式如下:
%3D%5Calpha*%5Cfrac%7Bx_i-%5Cmu_L%7D%7B%5Csqrt%7B%5Csigma_L%5E2%2B%5Cvarepsilon%7D%7D%2B%5Cbeta>)
2.2.5 Feed Forward Neural Network
这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小的挑战,前馈神经网络没法输入 8 个矩阵呀,这该怎么办呢?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方式,把 8 个矩阵降为 1 个,首先,我们把 8 个矩阵连在一起,这样会得到一个大的矩阵,再随机初始化一个矩阵和这个组合好的矩阵相乘,最后得到一个最终的矩阵。
2.3 Decoder 层结构
根据上面的总体结构图可以看出,decoder 部分其实和 encoder 部分大同小异,刚开始也是先添加一个位置向量 Positional Encoding,方法和 2.2.1 节一样,接下来接的是 masked mutil-head attetion,这里的 mask 也是 transformer 一个很关键的技术,下面我们会进行一一介绍。
其余的层结构与 Encoder 一样,请参考 Encoder 层结构。
2.3.1 masked mutil-head attetion
mask 表示掩码,它对某些值进行掩盖,使其在参数更新时不产生效果。Transformer 模型里面涉及两种 mask,分别是 padding mask 和 sequence mask。其中,padding mask 在所有的 scaled dot-product attention 里面都需要用到,而 sequence mask 只有在 decoder 的 self-attention 里面用到。
padding mask
什么是 padding mask 呢?因为每个批次输入序列长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,我们要对输入序列进行对齐。具体来说,就是给在较短的序列后面填充 0。但是如果输入的序列太长,则是截取左边的内容,把多余的直接舍弃。因为这些填充的位置,其实是没什么意义的,所以我们的 attention 机制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这些位置上,所以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处理。
具体的做法是,把这些位置的值加上一个非常大的负数 (负无穷),这样的话,经过 softmax,这些位置的概率就会接近 0!
而我们的 padding mask 实际上是一个张量,每个值都是一个 Boolean,值为 false 的地方就是我们要进行处理的地方。
Sequence mask
文章前面也提到,sequence mask 是为了使得 decoder 不能看见未来的信息。也就是对于一个序列,在 time_step 为 t 的时刻,我们的解码输出应该只能依赖于 t 时刻之前的输出,而不能依赖 t 之后的输出。因此我们需要想一个办法,把 t 之后的信息给隐藏起来。
那么具体怎么做呢?也很简单:产生一个上三角矩阵,上三角的值全为 0。把这个矩阵作用在每一个序列上,就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。
- 对于 decoder 的 self-attention,里面使用到的 scaled dot-product attention,同时需要 padding mask 和 sequence mask 作为 attn_mask,具体实现就是两个 mask 相加作为 attn_mask。
- 其他情况,attn_mask 一律等于 padding mask。
2.3.2 Output 层
当 decoder 层全部执行完毕后,怎么把得到的向量映射为我们需要的词呢,很简单,只需要在结尾再添加一个全连接层和 softmax 层,假如我们的词典是 1w 个词,那最终 softmax 会输入 1w 个词的概率,概率值最大的对应的词就是我们最终的结果。
2.4 动态流程图
编码器通过处理输入序列开启工作。顶端编码器的输出之后会变转化为一个包含向量 K(键向量)和 V(值向量)的注意力向量集 ,这是并行化操作。这些向量将被每个解码器用于自身的 “编码 - 解码注意力层”,而这些层可以帮助解码器关注输入序列哪些位置合适:
在完成编码阶段后,则开始解码阶段。解码阶段的每个步骤都会输出一个输出序列(在这个例子里,是英语翻译的句子)的元素。
接下来的步骤重复了这个过程,直到到达一个特殊的终止符号,它表示 transformer 的解码器已经完成了它的输出。每个步骤的输出在下一个时间步被提供给底端解码器,并且就像编码器之前做的那样,这些解码器会输出它们的解码结果 。
- Transformer 为什么需要进行 Multi-head Attention
原论文中说到进行 Multi-head Attention 的原因是将模型分为多个头,形成多个子空间,可以让模型去关注不同方面的信息,最后再将各个方面的信息综合起来。其实直观上也可以想到,如果自己设计这样的一个模型,必然也不会只做一次 attention,多次 attention 综合的结果至少能够起到增强模型的作用,也可以类比 CNN 中同时使用多个卷积核的作用,直观上讲,多头的注意力有助于网络捕捉到更丰富的特征 / 信息。
- Transformer 相比于 RNN/LSTM,有什么优势?为什么?
RNN 系列的模型,并行计算能力很差。RNN 并行计算的问题就出在这里,因为 T 时刻的计算依赖 T-1 时刻的隐层计算结果,而 T-1 时刻的计算依赖 T-2 时刻的隐层计算结果,如此下去就形成了所谓的序列依赖关系。
Transformer 的特征抽取能力比 RNN 系列的模型要好。
具体实验对比可以参考:放弃幻想,全面拥抱 Transformer:自然语言处理三大特征抽取器(CNN/RNN/TF)比较
但是值得注意的是,并不是说 Transformer 就能够完全替代 RNN 系列的模型了,任何模型都有其适用范围,同样的,RNN 系列模型在很多任务上还是首选,熟悉各种模型的内部原理,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,才能遇到新任务时,快速分析这时候该用什么样的模型,该怎么做好。
5) 为什么说 Transformer 可以代替 seq2seq?
seq2seq 缺点:这里用代替这个词略显不妥当,seq2seq 虽已老,但始终还是有其用武之地,seq2seq 最大的问题在于将 Encoder 端的所有信息压缩到一个固定长度的向量中,并将其作为 Decoder 端首个隐藏状态的输入,来预测 Decoder 端第一个单词 (token) 的隐藏状态。在输入序列比较长的时候,这样做显然会损失 Encoder 端的很多信息,而且这样一股脑的把该固定向量送入 Decoder 端,Decoder 端不能够关注到其想要关注的信息。
Transformer 优点:transformer 不但对 seq2seq 模型这两点缺点有了实质性的改进 (多头交互式 attention 模块),而且还引入了 self-attention 模块,让源序列和目标序列首先“自关联” 起来,这样的话,源序列和目标序列自身的 embedding 表示所蕴含的信息更加丰富,而且后续的 FFN 层也增强了模型的表达能力,并且 Transformer 并行计算的能力是远远超过 seq2seq 系列的模型,因此我认为这是 transformer 优于 seq2seq 模型的地方。
- 代码实现
代码解读:Transformer 解析与 tensorflow 代码解读
- 参考文献
作者:@mantchs
GitHub:github.com/NLP-LOVE/ML…